[典源] 《詩經(jīng)·魏風·伐檀》: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?
[典義] “不稼不穡”從字義講,稼即播種五谷,穡即收獲谷物。“不稼不穡”,謂不參加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勞動。
[典實] 《詩經(jīng)·魏風·伐檀》,是伐木工人的詩歌,是揭露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、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的丑惡行徑的,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膾炙人口的名篇。全文中講到“不稼不穡”的有這么三段。第一段:“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?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兮?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第二段:“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億兮?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特兮?彼君子兮,不素食兮!”第三段:“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困兮?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鶉兮?彼君子兮,不素飧兮!”
作者在第一段里,連用四個排比句,質(zhì)問剝削者,不種不收,為何搶走三百捆稻谷?冬夜不狩,白天不打獵,為何庭院掛滿野豬肉?反詰語氣,咄咄逼人,猶如連發(fā)重炮彈,射向剝削者!
作者在第二段和第三段,又連用了四句質(zhì)問與反詰語。詩作最后又用“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”兩句反語,畫龍點睛,揭示了主題,更加具有深刻的諷刺含義。兩千多年以來,它之所以能經(jīng)久不衰,不僅是因為它有質(zhì)樸明快的語言,而且又因其有委婉曲折、似柔實剛的藝術(shù)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