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沸泉爭水
作者:楊浩有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6-24 瀏覽:
據(jù)《曲沃縣志》記載:金承安二年(1197年),林交、白水兩村因爭沸泉水澆地和水磨用水,上訟上司。上官委權(quán)縣丞、主薄定奪。后經(jīng)各村上戶村民議定,規(guī)定了水的份數(shù),尺寸則子,天旱水小,仍按份數(shù)使水,規(guī)定了嚴(yán)厲的罪責(zé),對偷水者處罰金,規(guī)定了渠長設(shè)置,農(nóng)忙時職責(zé)及縱情違規(guī)所采取的措施。
明成化十九年(1483年),因民爭沸泉水澆地數(shù)十年,訴訟不息,知縣劉璣,令鑄鐵斛,定份數(shù),西孔六分,北孔四分,訟始罷。
對于這次鑄鐵斛定分水的事件,在景明、白水、南林交一帶廣有流傳。
沸泉發(fā)源于絳縣沸泉村,水從紫金山腳下冒出后,向北注入青龍峽,出峽后流向景明村北,分為兩道渠。北渠通向白水、東明德、西明德、下郇四村,西渠通向景明、南林交兩村。水流不僅能灌溉莊稼,還能帶動水磨,為村民生產(chǎn)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。明成化十九年夏六月,因天氣大旱,灌溉用水急切,白水村民因地處上游,挨近分渠口,便將北口擅自挖大,將水大量引向自己一方田原中。這樣以來,西渠水量變小,景明村因在西渠上游,將渠水盡皆截住,把剩余的水全部引入自己村莊的田原中,尚且夠用,而南林交村,處于西渠下游,再也無水可用。南林交村民然不干,便伙同景明村民,一起到渠道分水口爭搶引水。如此一來,以南林交村和白水村為首的兩村村民,便在渠口爭論起來。兩村很快聚集下數(shù)百號人,先是謾罵、推搡,接著又拳腳相加,最后發(fā)展到搶锨動镢,激烈的械斗起來。連續(xù)幾天的爭搶打斗,許多村民被打得頭破血流,身傷肢殘。兩村里正勸阻不下,只得上報官府。時任曲沃縣令的劉璣親臨現(xiàn)場,先作調(diào)解,再下令按對半分水,并派衙役看守渠口。然而幾天后,趁衙役不在場時,村民又偷偷地扒開渠口,擅自擴大一方水流。另一方發(fā)現(xiàn)后,又來爭搶,雙方又生械斗。一連幾天,每次都有村民負傷。劉縣令見看守渠口不是長法,于是同縣丞卜誥商定一計,用鉆火甕、憑勇武的方法,來定奪分水量。他們立即召集各村里正和村民代表進行協(xié)商,大家俱表同意。
這一天,衙役們拉來十個大甕,將甕底鋸掉,用石塊支起,下邊架起柴火,將火甕燒得通紅。再令兩方村民各選出一個勇士,同時鉆火甕,那方鉆得多,那方就可按數(shù)多分水。
白水村選出一個青年,但此人一到火甕前,見甕壁通紅,灼熱無比,加之甕長口小,害怕鉆不過去就會被渾身燙傷,嚇得畏縮起來。而南林交村找到一名勇士,此人姓趙,乃是常年在外地?;畹拈L工,回家后,見年邁的父母受村民常年照料,心存感念,便自報奮勇,愿鉆火甕。二人各站在一邊的火甕前,縣丞卜誥一聲鑼響,兩人同時伏身,從火甕大口鉆進,小口鉆出。白水勇士連鉆三甕后,渾身灼傷,疼痛難忍,再也不想鉆了。后在里正的再三催促下,才勉強又鉆了一甕。而南林交的趙姓青年,競一連鉆了六個火甕,但不幸的是剛從第六個火甕中鉆出,便被燙死在甕口外,再也沒有爬起來。面對這樣的結(jié)果,知縣劉璣立即下令:“渠口按四六分水,北渠四成,西渠六成,這是兩村勇士用生命換取而來,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毀約,變動水口!”
幾天后,劉縣令命鐵匠鑄就一個按四六分水的大鐵斛。鐵斛凈寬二尺零七分,高一尺二寸,厚一寸,派工匠拉于渠口上,在兩方里正、渠長和部分村民代表的監(jiān)督下,用磚石鑲嵌于渠道分水口。從此,北渠流水量四分,西渠流水量六分。這次分水,勒石為記,此碑現(xiàn)存于景明龍巖園,而這個鐵斛也被當(dāng)?shù)卮迕穹Q之為“趙家火口”,用于紀(jì)念南林交村為爭水而犧牲的趙姓青年。
景明村與南林交村憑借沸泉六分水灌溉莊稼,帶動水磨,再也不懼天旱。那位趙姓青年死后,村民為他進行了厚葬,并將村東寺圪垯附近趙家的三十多畝地視作公澆田,無論何時,只要需澆水,村民們不僅會讓他先澆,而且都會主動幫忙,這一做法一直延續(xù)了一百多年。
人們不會忘記為村莊利益獻出生命的勇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