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川

廟溝與濟(jì)溪印月
作者:楊浩有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9-04-28    瀏覽:
  曲沃縣城南五里處,緊靠澮河南岸有一小村,村名堡河。堡河村西有一大溝,名為“廟溝”,溝中有一滿水井,井水外溢,注入一池內(nèi),池名“蓮花池”,池滿西出,緩流而下,形成一條小溪,向北注入澮河,這條溪被稱作“濟(jì)溪”。每逢天氣晴朗,月懸中天時,人站在井口往下望,可見一輪圓月印入水中,這一奇觀被稱作“濟(jì)溪印月”,成為曲沃流傳千年的八大美景之一。
  說起這“濟(jì)溪印月”當(dāng)?shù)卮迕裼性S多的傳說故事。
  相傳,月中嫦娥常年生活在廣寒宮中,宮中寂寞冷清,幸有玉免、金蟾對寵物相伴才不覺孤獨。
  一日嫦娥往西王母處赴會,金蟾不甘月宮清冷,便走出廣寒宮,私自下凡,來到紫金山上。金蟾乃水中之物,山頭無水,金蟾口渴難耐,便伏山一吸,紫金山上立即噴出一股泉水,金蟾便伏在泉口吸起水來。這時,有一樵夫正在山上砍柴,突見一通體橙黃,大若水盆,閃閃發(fā)亮的金蟾在泉旁飲水,心想這定是寶物,捕捉后定能發(fā)大財,便手拿鐵斧,向金蟾撲來。
  金蟾發(fā)覺后,立即順山坡跳躍而下,后見樵夫急追而來,便立即鉆入半山亂石堆下,隱入山中。金蟾蹦跳之處便形成一股水流,金蟾隱身之處,泉水至此也下滲入山。
  金蟾隱入山中后,鑿洞引水從山底北行,直到廟溝溝底后破洞而出,便成了這眼滿水井。這里四周土嶺相圍,溝中樹木叢生,異常隱蔽,金蟾感到非常安全,便在這井中隱居下來。
  后來,有一村民帶一十幾歲的盲童來此打水,盲童雖然看不見,卻耳聰心靈,手指水井對他的父親說:“這里邊有一個寶貝,在水底藏著。”他父親盯住井口細(xì)細(xì)探望,隱約見井中有一蛤蟆,金光閃閃,浮上游下,于是滿水井中有金蛤蟆的消息便傳了開來。
  數(shù)年后,有一蚩尤后裔,從南方蠻荒之地來北方探寶時,打聽到廟溝滿水井中有一金蛤蟆的消息后,便決定盜走此寶。
  他來到滿水井口,手拿一探寶銅鏡,對著井底照了起來,因井深水滿,一連數(shù)日,他怎么也看不到金蛤蟆的影子。后來,他來到堡河村中,向村民打聽,問:“誰見過滿水井中金蛤蟆? ”有村民告訴他說:“村中有一神童,只有他才能見到金蛤蟆。”
  于是這個南蠻子找到了神童,給了他許多錢物,引誘他到滿水井旁一起尋找金蛤蟆。
  神童年僅12歲,雖先天雙目失明,卻有著非常神奇的感知能力。年幼時,他常預(yù)感刮風(fēng)、下雨、冰雪、霜凍,告訴村民后無所不應(yīng),村民們都稱他為“神童”。滿水井中有金蛤蟆,也是他最先感知到的。
  南蠻子領(lǐng)神童來到滿水井旁,神童伏身井口一聽,立即說道:“寶貝就在井中,隱藏在井底石壁后邊。”
  南蠻子水性極好,他身系繩索,下到井內(nèi),潛入水中,摸索起來。金蟾發(fā)覺后,立即伏身一躍,躥出井口,順?biāo)鞅奶?南蠻子也迅速爬出井口,向北追去。
  金蟾跳出溝口后,順勢一鉆,隱入溝口地下,南蠻子追到此處,不見了金蛤蟆,便仔細(xì)地搜尋起來。
  正在這時,突然天上一道閃電,緊跟著一聲驚雷劈向溝口,只見一只巨手從云端伸下,直插入溝口地下,將金蟾抓回天上,那個南蠻子也被驚雷劈死,棄尸溝外。
  原來,這是嫦娥返回月宮后,不見了金蟾,令吳剛攜雷公、電母四處巡察,發(fā)覺后,將金蟾收回月宮,可憐那個南蠻子盜寶不成,反而白白送了性命。
  從此,溝中滿水井之水常流不斷,溝口金蟾隱身處也留下一口滿水井,兩井之水奔流不息,為堡河村民提供著飲水之便,也滋洞著澮河南岸數(shù)百畝田原莊稼。
  遠(yuǎn)處的人們見這里水源旺盛,認(rèn)為有神靈庇佑,于是每逢天旱,便到這里來求雨,而每次求雨后,都很靈驗,于是人們便自動捐資出力,在這里建立起了一座龍王廟。后來人們不僅在這里求雨,也到此求子、求財,也很靈驗,于是人們又捐資在滿水井周圍建起了娘娘廟、佛祖廟、苦薩廟、三官廟,加上龍王廟,剛好五廟俱全。
  再說,金蟾返回月官后,時時思念在廟溝滿水井中的一段經(jīng)歷,每逢十五月滿中天時,便將月光之輝,直射井中,它也倚月而望,久久不愿離開。此時,井中之水便與月光相連,水動月動,水靜月靜,一輪圓月久印水中,人們看到這一奇景,便稱其為"濟(jì)溪印月"。
  有了這樣的奇觀,加上井水的常年滋洞,從此,這里神佛共處,紫氣氤氯,景色異常秀麗。溝岸上林木扶疏,松柏常青;溝坡上綠草覆地,山花爛漫:溝底井水漫流,碧波蕩漾。井前建有蓮池,池中游鱗嬉戲,歷歷可數(shù);池岸垂柳依依,纖塵不染。站在溝底,抬眼仰望,四周奇峰突兀,峭壁如削;張目環(huán)視,水光山色,交相輝映;側(cè)耳細(xì)聽,崖畔百鳥齊鳴,鶯囀燕略;草叢蛙聲不斷,蛐鳴蟀唧。溝中常年碧波澄澈,蔭懿蔥郁,不僅善男信女,八方朝圣,也引得許多文人墨客慕名來訪,留下了許多溢美詩作。
  如此美景,不僅游客驟至,就連皇帝也慕名來此觀賞。相傳,元朝第四任皇帝,名叫愛育萬拔力八達(dá),廟號仁宗者,于延佑二年(1315)來曲沃視察時,聞?wù)f城南五里處有一奇景,名曰:“濟(jì)溪印月”,便在縣令董文陪同下,一起前來游覽。
  一行人輕車簡裝,微服便衣來到廟溝中。仁宗皇帝站在溝底,飽覽溝中景色后,說:“此溝南倚紫金,北臨澮水,溝中井泉天成,長流不竭,四圍峰巒高聳,山勢迭翠,真乃鬼斧神工,福居仙境,如此風(fēng)水寶地,實屬罕見,若將皇陵建在此處,定會福蔭萬代。”
  縣令董文連忙說:“陛下既已看中,臣即刻命人圈地圍欄,以備圣用。”仁宗皇帝指著四周嶺崖問董文說:“這些崖頭,凌空聳立,奇形無限,可有什么名號嗎?.
  董文回答道:“聽鄉(xiāng)民說,此處崖頭統(tǒng)稱十龍嶺。”
  仁宗皇帝伸出手指,從東向南、向西-數(shù)去,數(shù)完后說:“共有九座崖頭,為何稱作十龍嶺?”
  董文略一思索便說:“陛下此來正是一龍,九龍加一龍不恰好是十龍嗎!”
  仁宗聽后哈哈大笑說:“此說甚好,只是朕未來之前已叫十龍嶺,難道能預(yù)知朕要來此嗎? ”
  此時,恰好有一老農(nóng)正在田間勞作,他邊除草,便哼著民謠:“十龍嶺上九龍站,還有一龍坐著看,若問十龍哪里來,打從天上飛人間。”
  董文一聽,覺得老農(nóng)所哼民謠和自己剛才隨口所說恰好吻合,心想若是由老農(nóng)說出,不是更能博得圣上歡心嗎,于是便立即命人把老農(nóng)叫過來問:“老人家,你剛才所說的十龍都指的什么呀?”
  老農(nóng)站定后,抬手指著東、南、西三面崖頭說:“你們細(xì)看,這是九座崖頭,每座崖頭后邊都連著一條長長的土嶺,土嶺即是龍身,崖頭好比是揚起的龍頭,所以就叫它們十龍嶺。
  仁宗皇帝問:“既是九條土嶺,為何稱作十龍?”
  老農(nóng)說:“你們身后不是還有一龍嗎!”
  仁宗和董文回頭一看,見是一座龍王廟,廟中龍王塑像高坐龍椅,正張目遠(yuǎn)望。
  董文說:“老人家剛才所說,溝中一龍坐著看,到底指的是誰啊?
  老農(nóng)指著龍王爺說:“正是這尊龍王爺,你們瞧,龍王爺不是正坐著往遠(yuǎn)處看嗎?他老人家時刻關(guān)心著咱黎民百姓,他才是這里的真龍啊!”
  聽完老農(nóng)的話,仁宗皇帝長嘆了口氣說:“如此風(fēng)水寶地,只可惜十龍已滿,無朕之地了。”說完領(lǐng)著一干人悻悻而去。
  后來,人們?yōu)榱思o(jì)念金蟾造井,便在滿水井上建一方亭,并在亭北蓮花池旁立一石碑,上刻頌揚金蟾造井功德之銘文。誰知石碑建好后,每逢滿月之夜,便透出亮光。亮光從碑心發(fā)出,狀如圓月,光芒萬丈,直射天庭。
  人們見此情景,知是感動了月宮神靈,于是在亭前碑下擺放祭品,每逢滿月,便焚香叩拜,以表對月神、金蟾的感激敬仰之情,從此在廟溝滿水井旁也留下了“透靈碑"的故事。
  井上方亭建好后,將月光阻擋,從此井中不再見月,“濟(jì)溪印月”一度不能彰顯。
 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,張坊任曲沃縣令時,命人于亭脊開一圓洞,讓月光從洞中直瀉而下,投入井中。從此,井中月影重顯于世,于是,四方游客,云集觀賞,“濟(jì)溪印月”這一千年美景又重新展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

注:此文材料由退休老職工趙天平及村民老秦等先生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