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。鄣湓矗? 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。晉侯欲救之。伯宗曰:“不可。古人有言曰:‘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’天方授楚,不可與爭。”
[典義] “鞭不及腹”,杜預注:“言非所擊。”原意是鞭子誠然很長,但不能打到馬肚子。后用“鞭不及腹”比喻力量達不到,或謂力所不及。后人遂由“鞭不及腹”引申為“鞭長莫及”與“鞭長不及”的成語來。
?。鄣鋵崳? 春秋時代,繼齊桓公之后,晉、楚爭霸,各占一方,各結一盟,各有各的勢力范圍。齊國是楚國的盟國,宋國是晉國的盟國。盟國皆是各投一方,各保一主。尤其是弱小國家,遇到患難和紛爭,都要告急于盟主、求救于盟主。
公元前591年,晉景公九年,楚莊王二十三年,宋文公二十年,楚王派大臣申無畏一行出使齊國,路經(jīng)宋國,被宋國士兵盤問住了。問他們有沒有借道文書,申無畏回答說沒有。衛(wèi)士們不敢做主是放行還是不放行,便去飛報了宋文公。宋文公和大臣華元商量,華元認為,楚使經(jīng)過宋國,而不帶借道文書,分明是不把宋國放在眼里,真有點欺人太甚,干脆把申無畏殺掉算了。宋文公害怕楚國借題發(fā)揮,派兵來攻打宋國,華元認為侮辱與攻打是一樣的,不能示弱,必須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,便下令將申無畏殺掉了。
果然不出宋文公所料,跟申無畏出使齊國的楚人,逃回楚國之后,便立即報告了楚莊王。楚莊王派申無畏赴齊,正是要尋找機會,與齊國聯(lián)合討伐宋國的?,F(xiàn)在機會果然來了,他立即調(diào)遣軍隊,任命司馬公子側為大將,自己親自掛帥去攻打宋國。楚軍來勢很猛,迅速圍住了宋都睢陽城。楚軍是來者不善,善者不來。他們將宋都圍住以后,便造了一批高于城墻的樓車(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觀察車),指揮圍城將士猛烈攻城。宋華元在殺害申無畏時,就料到楚國要報復,早已作好守城準備,親自動員和指揮軍民防守。同時,又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告急,請求晉國迅速派出援軍,以解宋圍。
樂嬰齊來到晉都絳城(今侯馬新田),面見盟主晉景公,將楚國圍宋的前因后果報告了晉景公。晉景公安慰了他一番,便讓他到晉國館驛去休息。然后召集大臣商量怎么辦。晉景公主張立即發(fā)兵,以解宋國。可是,謀臣伯宗卻持不同意見,他說:“以前,我們派荀林父統(tǒng)率三車,指揮兵車六百乘,和楚軍作戰(zhàn),結果在邲地吃了個大敗仗。今天,楚軍由莊王親自指揮,而且來勢洶洶,去救未必成功。”晉景公說:“宋國是我們在中原的盟國,我們?nèi)绻痪?,那他必然要倒向楚國,使我們失去一個進取中原的前哨陣地。”伯宗說:“話可以這樣說,但今天不可以這樣做。古人有言說:‘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’今天意授楚,不可與之爭奪。雖然晉國很強大,但也不能違背天意。有句諺語說得好,要伸要屈因地制宜;山川河澤容納許多污垢;山林藪澤之中又不免隱藏著疾患;就是美玉也會有瑕點;至于國君,有時難免要失面子。要含恥忍辱,這是天地間的規(guī)律,不可違抗,不能逆轉。”
晉景公聽了伯宗這一番議論,再沒有堅持出兵。經(jīng)過同眾大臣商量,決定派使者解揚隨同樂嬰齊一同到睢陽去。轉告宋文公:“晉國就要派大軍來了,希望宋國能堅守下去!”宋國君臣得到了晉國使者的口頭許諾,精神為之大振,決心與睢陽共存亡。盡管楚軍攻勢凌厲,宋軍也到了糧盡彈絕的境地,但是雙方相持了九個月,楚軍也只能望城興嘆。楚莊王深有感觸地說:“真沒想到,一個小小的宋城,竟然這樣難打!”
仗打到這個地步,楚莊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,同意議和,雙方簽訂了盟約。“鞭不及腹”與“鞭長莫及”的典故,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演化而來的,指力不能及或力不從心。